本网讯(文/图 院研究生会学研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她深知教育研究不能博古,无以通今,因而毅然地选择了教育史的学习和实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别人看来艰深枯燥的问题,她却能从中挖掘新意,发现乐趣。“勤外无法,学贵有恒”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书本学习还是课外兴趣,她都做到尽善尽美。正如尼彩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她也坚信天道酬勤,水滴石穿。 她就是本期《新荷一角》的专访嘉宾,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教育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施维瑞。
【学有所得,硕果累累】
施维瑞,2020届教育史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宜江教授,现已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教学与管理》、《教育与教学研究》、《池州学院学报》上先后发表论文《基于微信和QQ平台的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沟通方式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所写论文获得长三角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联盟第七届“陶行知论坛”(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一等奖、长三角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联盟第七届“陶行知论坛”(下)“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建设”一等奖。在校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和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荣誉称号。
【谆谆良言,拳拳之心】
1、教育史的研究方向在很多人看来常常是研究哲学和形而上的问题,不免会有些人觉得艰深枯燥,从科研这方面来说学史和研究“史”,需要用新的角度和视野,然而发现新角度、新观点来开展研究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学姐您是如何挖掘出研究问题中的新角度的呢?
施维瑞:首先,我觉得要有创新的意识。2018年11月初,在李老师、孙老师等人的带领下,我们2017级教育史全班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九届年会,正是这次会议让我认识到教育史的研究视角应该是多样化的,而我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思想史的撰写范围内,所以今后的开拓创新也成了我的目标和愿望。
其次,我认为每个人对研究问题的创新点或角度都可以是不同的,但是要做到在原有模式上有所创新,学好专业知识是基础。至于如何学习教育史,个人觉得学好教育史:一是必须静下心来,多听、多写、多读,日积月累,长年坚持,切不可急功近利。因为学习教育史的时间和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成正比,也可以说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工夫堆积起来的。二是必须培养对它的兴趣,从而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到教育史专业学习上是千真万确。这种兴趣如何培养?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想要学好教育史就必须坐的了“冷板凳”,你觉得不好理解的地方,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彻底改变你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书,久而久之,越喜欢越爱学,越爱学越喜欢,很快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要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帮助自己克服懒惰性。这个计划应分为长期的和阶段性的两步,阶段性计划在完成后可以使我们不断的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鞭策我们朝着长期目标继续努力。
2.学院和导师所提供的帮助都是外在因素,要通过个人内化才起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研究生更多地还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的阶段。因此想问学姐,是如何克服外界纷繁复杂的刺激,使自己投入到相对艰深枯燥的学术中去的,有什么自己的方法吗?
施维瑞:研究生自学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生期间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而且需要掌握的东西也很多,就需要自己去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同学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这时,就可以寻找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监督。我觉得定期和导师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让学习有一定的仪式感。一是交流的目标明确一点,及时告知导师自己的困惑,不要一个人在那琢磨老师会不会认为自己笨、能力不行;和导师联系需要主动,导师的工作是很忙碌的,我一般会整理好材料和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和导师见面,这样既可以让导师知道我最近在干嘛,学习和写作时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督促自己,激励自己不能放松。二是多和靠谱的师兄师姐交流,大部分的师兄师姐人都是很好的,也都愿意帮助师兄弟们。三是在研一阶段时,尽可能的掌握学术的基本思路,明白怎么做学术;比如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国内外有哪些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是谁?所研究的学科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是什么?我们能够在哪突破?把这些问题层层捋顺,当然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是需要极强的自律能力的。
所以说研究生期间虽是自学时间多,但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生需要学习课程知识,还要学会阅读论文,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知道读文献是做学术的第一步,但是很多人觉得读不下去,或是反映说读了很多文献但还是不会写文章,对于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呢?或者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这三年的学术心得吗?
施维瑞:书就像中药,来的慢但是稳固,文章就像西药,来得快但容易被概念左右。我觉得研究生期间还是要多多看书,至少要在脑子里留个印象,在写文章时要多看文献,广泛的看,文章写不出来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在看书看文章时就要经常带着问题看。
在梳理文献时,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就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在写作时,有两点注意,一是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引用文献的作者引用他人的,为了方便直接认为该观点就是本篇文章的,这是错误的。二是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4、在申请博士阶段中会面临各种诱惑,如看到有的同学应聘上好的工作,也有一些考取了好的事业单位,学姐面对这种情况内心是否有所波动,自己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施维瑞:诱惑是肯定有的,动摇也有过,但是首先我对学术始终有一种从心底的渴望,也想继续研究一些问题。其次博士学位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未来的竞争力,我还是希望以后可以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考取公务员也好,还是科研院所,在我心里其前景发展都比较好。我觉得读博士可以带给我更多的选择。基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996已经成为了多数高薪硕士的标配,但是工作环境的选择会受到限制,作为本土博士,虽然留在国内知名高校任教很难,但拿到普通一本或二本稳定的事业编制工作还是很有希望的,虽然不一定非常清闲,但起码自由度相对于企业更高。此外,一些研究所也可以成为博士的选择,多数博士可以选择与硕士一样进入企业,但反之硕士不能进高校。
在犹豫不决之际,去年和导师、学姐一起前往华东师大参加了学术论坛。我和学姐参观了他们的校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安静又富有文化底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园里有很多书店以及学生宿舍楼一层都是自习室,我觉得这种安排很能促进学生自主上自习,是值得我们学校借鉴的。在论坛上,看到了很多教育界的大牛们,也与华师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被这种焕发着蓬勃朝气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坚定了我读博的信念。所以还在徘徊的同学要多多了解想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如果能够亲自去报考院校走一趟,是最能激励自己的!当然考博最重要的还是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通过对学姐的访谈与沟通,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教育史的学习上也曾有过迷茫,但是对教育的热爱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使她坚定了学术研究的信念。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姐这种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所抱有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也是她在学术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原因。面对毕业之后,是读博还是求职,她选择勿忘初心,继续从事教育研究,以期望将来能将自身所学投入到国家高等人才建设中去。在安师大求学期间她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履历,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以梦为马,最终不负韶华,愿我院学子都能如学姐这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以载道,阅文识人】
《新荷一角》专访是一项由学院倡导,研会学研部及其他部门同心协力的品牌栏目。本栏目对我院优秀毕业生学术成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跟踪介绍,通过开展系列人物专访,为优秀学子和同学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把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历与同学们交流,藉以激励我院广大学子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习素养,助力科研兴院的奋斗目标。正可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我院学子在追梦的道路上,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开辟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