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荷一角】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教育学原理优秀毕业生专访

本网讯(文/图 学研部)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品评古今得失;沉浸于书山识海,求得教育真理;倚于时兴热点,发表炼语精言,他们磨砥刻厉,笃志不倦,既是我院毕业生中出类拔萃的学子,也是我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强势发展的见证者。 他们深知勤奋是生命的密码,因而追逐的脚步一刻不敢停下,前进的号角始终回荡在心头。他们就是本期《新荷一角》的专访嘉宾——教育学原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位涛、陈振及郑蕊。

【卓尔不群,后起之秀】

位涛2017届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生,师从周兴国教授。读研期间,他陆续在《教学与管理》、《教育探索》、《教育导刊》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并接连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安徽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第三届“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研究生”称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等多类奖项。与此同时,他也兼任校研究生会副主席、院研究生会生活部部长,现于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陈振,2018届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生,师从葛金国副教授。读研期间,他陆续在《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接连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研究生”称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荣誉称号与多类奖项。在此期间,他就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学生党组织纪律委员、研究生团支部书记等多项职务,现于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郑蕊,2019届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生,师从周兴国教授。在校期间,她陆续在《基础教育》、《现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当代教育论坛》、《现代中小学教育》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在学期间她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安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现已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仰望星空,砥砺前行】

做人要正,做事要实——这一直都是位涛秉承的人生信念。他熟悉的人都评价他“位涛是做的远远大于说的,他把别人的事牢牢放在心上”。面对各项任务,不管是论文工作,还是别人请求,他都全部揽下来,不抱怨、不推辞、不拒绝。作为高年级的师兄,在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以外,他“捧着一颗心来”积极帮助学院其他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在问卷设计、数据处理、文稿修改、期刊选择等方面给很多学弟学妹有益的建议。对于其他同学请教的论文,他从不拒绝,小到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大到框架安排都认真仔细修改,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一如对待自己的论文一样。

潜景积思、潜精研思——陈振坚信有事者事竟成。在担任院研究生会主席并兼任研究生辅导员期间,他稳重踏实、行事周全,亦是众人眼中春风和煦、平易近人的兄长益友。作为同学心目中的“靠谱老干部”,他一方面积极配合学院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学院布置的所有任务,将各项新政策、新要求准确、及时传达到每个同学当中,并督促同学及时完成。另一方面他时刻关心每一位同学,在诸如学业任务、奖学金评选等事情上都能及时提醒,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不错过任何一个消息。学习上,他亦力学不倦、学而不厌。他说:“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我们学到知识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解出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快乐的,所以说学习是快乐的。”如此单纯的快乐学习理念,亦是他极致的人生价值追求。

砥志研思,笃志好学——郑蕊的人生态度志在求仁得仁。她甘于学术路上的孤寂和清冷,漫步书山石径;她耐于论文观点中的计量和校对,为之甘之如饴;她始终以教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重塑为基准,上下求索初心依旧。常见她为了一篇论文多次在院四楼书吧耐心向导师求教,也曾见她因一个选题与导师多番磋磨直至迸发出新的思绪,正如她在“赭麓求索”论坛上分享的那般,她说“研究生三年很短很短,你一定要做出点实事来对得起你三年的求学光阴。”她读研期间撰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她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之作,也是她从普通学生到优秀毕业生的过渡的成长见证。

镜湖一畔,立身求学不愧于己,赭山三年,俯仰之间求诸于心。三年时光里,他们同导师一道用心规划并修正自己的航向里程,或是殷殷嘱托、字斟句酌,在理论和数据中徘徊取舍,或是勤学苦思、秉烛达旦,在理想与现实中踟蹰独行,以无限的理想铸造为长帆。在这三年里,他们都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枕典席文,学贵有恒】

1.你认为教育学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读博前后的认识是否发生了改变?

位涛:我从大三的时候就很想从事教育工作。考研时就选择了专业目录中的教育学原理。真正让我对教育学原理这个专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还是那次去浙江师范大学参加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那么大的学术论坛,我开始明白我们教育学原理其实也并不是很多人眼中形而上的东西,它也需要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教育形势。当时,我作为代表在论坛上汇报了自己的论文。作为一个没有“出过门”,没见过大场面的人来说,我的汇报与其他一些学校的学生相比,不论是ppt的制作,还是理论的素养、视野等方面,我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缺陷。那次活动,更加坚定了我“困而学之”的信念。现在读博了,我越来越发现教育学原理这个方向也真的是很精深,有许多许多我没见识过的知识,我们需要沉思和见识,我们需要去探讨,去改变,它是教育学原理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个学教育学原理学子的努力方向。

陈振:我在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但由于在数量统计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当时就为了逃避数量统计的学习而在思想上过于狭隘地选择了教原专业。但是,当我进入硕士阶段学习之后,才发现当时自身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一方面,教育学原理专业并非完全地避开了所谓的数量统计的学习。如果想要在这一专业有所发展,必然需要深度学习相应数量统计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学原理专业是一个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且具有多元理论类型的学科专业,它也涵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绝不可小觑。

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后的这一年里,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就必然需要在某一知识领域下进行精深的研读,而非泛泛的学习,也绝非简简单单形式上的“我以为”。因为每一个研究问题都会牵扯出很多的知识体系及相应的内容,每个知识点都值得深度钻研和探讨。

郑蕊: 当时报考教育学原理这个专业是因为在本科阶段,学校有开设过这门课程。当时觉得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很系统,感觉很好学,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是真的非常幼稚。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政策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都是它下设的研究方向。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但想要说透这些教育问题,其实需要我们有跨学科的视野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虽然现在的认识还是很浅的,但希望能够通过接下来的学习继续转变自己的不恰当认知。

2.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向在很多人看来常常是研究很哲学和形而上的问题,不免会有些艰深枯燥,你认为侧重于哪方面的研究更有价值?

位涛:其实,我并没有感觉到教育学原理是很形而上的,这可能源于每个人对自己的专业定位吧。像我们的教育研究,我们可以从教育哲学和思辨的角度来研究,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社会学的方式,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研究嘛,并不一定都是形而上学的研究。但无论什么样的研究,其实都是从一个角度,或者说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每一种实践调查的背后都需要理论的支撑,也就是需要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吧。像我一般开始一个研究,先是从读书开始,然后再去中小学接触教育实践。但在接触教育实践的时候,我还是感觉我缺乏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去引导,所以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理论研究,去不断研读理论和经典的东西。我觉得学教育学,研读基本的教育理论主要是形成你的世界观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怎么去生活的基本态度。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你都会发现教育学的奥妙。

陈振: 确实,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不免会觉得艰深枯燥。但这并不能因此就断定教育学原理是研究很哲学和形而上的理论,从而对形而下的问题置之不顾。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点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作为研究,必然是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一般都是先从现实中去寻找问题再去理论上溯源,去探讨。一方面体现为研究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相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研究的结论要使“解决问题”的方案得以验证。所以,理论研究经常是源于实践且又高于实践。实际上,我们知道,现实中没有所谓纯粹的理论研究。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再思考,不断地反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学理层面上进行研究,最终撰写成文。如果现实中找不出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那么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郑蕊: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向是否是偏向哲学或形而上这一问题,只能说是仁者见仁吧。

就我自身来讲,我可能是比较偏向于因为喜欢理论,所以才进行一些理论的研究。但也并不是纯思辨吧,也会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再去思考。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并不一定都能完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时候你学习这些东西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去思考,帮助你在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更合适的世界观,使自己变得更好。

3.你们都担任了主要学生干部,精力和时间的付出中是否影响你对学术的追求和钻研?

位涛:学习和工作本身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忙点罢了,但终归都能做好的。能够在兼顾学习的情况下为周围的同学提供帮助且能提升自己当然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我在做学生干部的时候,主要就是提出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及每个人具体负责的事情和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至于每个人怎么具体去做,我一般都不会过问。因为我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做也是在锻炼他们,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既锻炼了自己的领导力,也培养了小伙伴们的办事能力。

所以,我要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就是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把它看成自己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你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又能温暖周围的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陈振:担任学生干部和做学术两者的关系,从时间上看,两者确实会有所冲突。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做出取舍,而应当是你持什么样的心态。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所谓担任学生干部的头衔,或许确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繁杂的工作,确实会很辛苦。如果是为了实实在在地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那是真的可以尝试。我们可以设想这么一个问题,假如没能担任学生干部,难道我们就真的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吗?其实并没有。

所以,不要把当学生干部与学好知识对立起来,把握时间,合理分配,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是工作。能在学生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又为何不多锻炼锻炼自己呢?

4.你觉得读博的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能分享一些你考博的经验,对学弟妹提些建议吗?

位涛:如果你考博或者准备从事学术研究的话,一个最基本的就是你要对你自己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阅读相关知识,也就是要读一些经典的东西。作为一个研究生,我们必须要有身份意识,你首先是个研究生,是一个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所以你要不断在专业领域内深扎,不论你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最起码在你还是一个研究生的时候,你就要试图去做一个真正的研究生。而我想最重要的素质,就是阅读和深入阅读的素养,没有这些别的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没有读书,我们可能真的什么都思考不了,也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研究生了,最起码在这读研的几年之内,你已经自我否弃和自我放逐了自己。

我觉得读博这些事都是顺理成章的,当时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它,所以决定考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考博一直都在这个路上,并没有什么波澜,也就没有什么临时抱佛脚啊什么的。我只报考了一所学校,也就是我现在就读的湖南师范大学。当我联系湖南师大刘铁芳老师的时候,他很快就回复我了。因为本身我也读过他的一些东西,感觉他的一些思想和看法对我来说挺有吸引力的。我也发给他一些我自己思考和读书的小文章,他也很耐心的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本身我以前也一直读柏拉图的东西,而古典的教育研究,也是湖南师范大学这边一直在倡导的,所以我感觉还是比较契合的,也是以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考博就这样慢慢的过来了,这其实就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也就越能证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选择。

我当时是在十月底才开始准备考试的,我觉得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了解,对自己想去的学校的导师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基本的把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应对统一考试的话,主要就是看书,因为现在考试题目跟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有关的,只要你集中看一些老师的文章和书,基本上就够了,但读书的过程,一定是精读,绝不是大而化之的泛读。还有一点是复习英语,英语就看平时的积累了,不需要花太久的时间,每天一两个小时去学习就可以了,但必须坚持不懈的积累。

陈振: 我觉得读博的话,就要有耐得住寂寞,坐的了冷板凳的决心。选择自己的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路,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说辞。一旦培养了自身的兴趣方向,就一定要珍惜并全力以赴。在读博的三年时光里,或许更长,没有人会时刻陪伴着你,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走完这段旅程。放低自己多做事,最后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当自身潜心学术研究的时候,你的耳边也不会再响起手机铃声,以及电脑那轰鸣般的乱响了。

对我来说的话,是否考博这一问题,一开始并不在我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三年计划之中。我只是觉得既然要面临考博的选择,尽力地去学总归是没有错的。同样,在毕业阶段,看着身边同学都已经找到自己合适工作的时候,我内心确实会有所动摇。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也同样非常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专心考博,其他工作之事可以成为考博之后的备选项。我当时考博的时候就只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未入校之前,在与博导邮件往来的过程中,就使我认识到,博导是一个非常和蔼且平易近人的人。即便是现在,哪怕是我遇到再简单的问题,他也从没有过严厉批评,而是耐心地对我说教。甚至有些时候,在导师对我的问题进行一番分析之后,我才反省自身为何会如此不动脑筋地问一些如此幼稚的问题。现在想来,我甚是惭愧,也渐渐明晰,既然已经在读博的路上,我就更要把它作为自己一直奋斗的方向,一直向前。

对于采取“申请审核制”的学校来说,考博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科研成果。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提早做好准备。要看书,当然非常枯燥,倘若是重复看书,以形成自己的见解,必然会更加枯燥。我的硕导葛金国老师,还有周兴国老师,甚至是现在的博导,都曾教导我要学会看书。也就是说,找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然后有根据有方向地去看书,查找资料。读书的时候“多反问为什么”。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时时刻刻想着自身近段时间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现实中很多的情境,我们多去反问为什么,再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自然会对很多问题有着自身的想法。

郑蕊: 或许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听过老师们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搞学术的人要先学会“沉得住气”。就是你必须能够静下来心去钻研你要钻研的东西,你要做研究就必须要有一种“死磕到底”的精神。面对你的研究对象,如果你首先被你的研究对象“打败”,你不去努力去研究和认识它,那么可能也就没有必要谈继续深入研究了,但如果你并不惧怕你想要研究的东西,最终你就能够收获一些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研究儿童的情感变化,不可能在一瞬间就能将儿童的情感变化研究清楚吧,你得沉得住气,慢慢观察儿童及其情感变化的状态等等,否则就不能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所以你一定得沉得住气,静下心来慢慢研究。

我刚入校的时候确实想过考博这件事,但因为个人原因一度将这个想法打消了。后来,随着对自身问题的认清,渐渐明晰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考博的念头又重新被点燃。考博不像考研,考研是只要你想考,然后认认真真准备考试,考上的概率就会很大。考博不同,它对考生有很多要求,要求学生基本知识要扎实,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强,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积极努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看你是否具备培养资格。也就是说,等你自身能力积累的差不多了,考博的大门也就缓缓为你打开了。
说实话,考博时候我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基础测试环节答题并不理想,这跟我基础薄弱有关,但最终能够逆袭也在于面试的表现的还不错,或许与研究生期间发了六篇论文也有关系。因为考博最看重的是看考生是否具有培养潜力,你也可以理解为在读博期间能不能跟自己的导师一起做科研。这就要求你有很强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等,而关于写作这方面给予我帮助最多的就是周老师,可以说,如果不是周老师的指导,我不可能考得上华东师范大学。

5.你觉得你现在读博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和研究生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自己在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

位涛:其实变化有一些,因为我读硕士的时候,还没有接触到一些博士研究生,不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现在我也接触到一些硕士,他们的一些学习的情况,跟我以前相比的话,还是有一点点的差别。在这边的话,师门有自己的研讨会,博士和硕士一起交流,包括老师也都参与进来,校外也有很多的读书会可以参加,每个人都怀有对学术的热忱把自己投入其中,在强烈的学习氛围之中使自己受到感染,也反过来把这种氛围感染更多的人。在其中,首先是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探讨中从他们的视野中学习到了新的思维方法,这种新的见解和思维方式反过来也可以应用于我们自己的研究,这一点还是挺好的。

陈振:我在安徽师大读硕的三年,感受最深的是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重视的那种氛围感,对我这样一个入学前还不是教育学专业的人来说,必然会使我获益匪浅,我在南京师大读博的这一年里,给我感受最深的则是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以及围绕兴趣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

对我而言,最深刻的一点变化就是思考问题不再那么纯粹地“我以为”,而是须要根据相应的理论说话。其实这一点最难,也就是当你每走一步,每思考一个问题之时,每发表一个观点时,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6.三年研究生生涯匆匆而过,能谈谈导师对你最深刻的影响吗?

位涛:让我觉得做人要平和,不论做什么事,跟什么样的人接触,对人对物,都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做,这就是我从导师身上所学到的。我从周老师那里从来没有感受到那种不可饶恕的严肃态度,更没有看到对学生的训斥。他永远是全方面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而不是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如果我以后在和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也一定要把这些谨记在心。从他身上,我学到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来赢得别人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自己所学变成自己的一种生命姿态,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使自己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

陈振:无论何时,葛老师始终耐下性子教我如何做人做事。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他教给我在生活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如,“重要的事情采用适当的方法做,并且尽量统筹兼顾”、“学会坐冷板凳”,看淡一切。正因此,让我这三年在低头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给予的缤纷灿烂。当我在生活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很及时的并且愿意向他吐露我内心的想法,即便想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他也会及时的纠正我并且给出他的多个备选建议。

郑蕊:最大的影响应该在于信心重建方面吧。记得有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周老师提到我在刚入校的时候,性格非常内向,跟人说一句话就脸红,极度缺乏自信。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我们有问题与困惑,他都会尽力帮助我们解答,使我们不至于始终陷入迷惑中不得走出。正是周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读书、写作,慢慢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以后,我的自信心也在慢慢得到提升和重建,也不再害怕跟人说话、打招呼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能够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点燃。

【文以载道,阅文识人】

《新荷一角》专访是一项由学院倡导,研究生会学研部及其他部门同心协契的品牌栏目。本栏目对我院优秀毕业生学术成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跟踪介绍,通过开展系列人物专访,为优秀学子和同学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将优秀学习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同学们交流,藉以激励我院广大学子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习素养,助力科研兴院的奋斗目标。正可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我院学子在成功的路上,找到一面镜子与你同行,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点击: 编辑:叶方舟 预审:桑青松 终审:桑青松 添加:叶方舟 时间:2019-08-26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