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荷一角】青山座座皆巍峨 壮心可揽日与月——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毕业生专访

本网讯(文/图 学研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一代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子的治学追求。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青春和梦想相融合,在学术上凝心聚力,稳扎稳打,在实践参与中更是锐意进取,脚踏实地。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强势发展的见证者,本期《新荷一角》优秀毕业生专访有幸邀请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朱梅萱、江英及石桂云为后届学子“话优秀”。

合照中第一排左二为朱梅萱,第一排右一为石桂云,第二排左二为江英

 

教科嘉木,学子翘楚

朱梅萱,2019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师从聂竹明教授。20186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同年10月获得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第四届优秀论文一等奖,12月参加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在校期间获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究生朱敬文奖学金。目前就职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江英,2019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师从孙晓雷教授。20186月获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校级),同年10月荣获浙江省媒介素养第四届优秀论文一等奖,12月参加首届全国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在校期间参与省级质量工程《现代教育技术之数字图像处理》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以高校为中心多方协同的STEAM教育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0193月荣获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优秀实践成果一等奖。

 

石桂云,2019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师从王清副教授。20185月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院级一等奖,校级二等奖,同年6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 201811月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及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称号。目前就职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任辅导员。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回望过去,他们的身影被定格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宿舍楼里亮起的灯盏记载了他们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日夜;图书阅览室里,繁重的书目和繁琐的数据都承载着他们刻苦的积累和钻研;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5楼教育技术实验室见证了他们奋笔疾书认真努力的背影;操场上更有他们苦于论文的观点取舍喃喃自问缓缓前行的踟蹰步伐。

他们将所学所思融入生活,用于实际,在院、校乃至国家级的教学技能大赛中他们崭露头角,初露锋芒。在2018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他们组建 “赴贵州省水城县九归小学爱心支教团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应用到当地的教育教学中。在那里,他们组织教师信息化培训;在那里,他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在那里,他们组织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会,于学习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修养。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在后续的工作及就业中,他们始终用自己的每一份努力将光阴雕刻成每一帧努力的时光。 

图为朱梅萱、江英、石桂云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九归小学的支教留影

学习本无底,意志须坚定,三位优秀毕业生代表正是凭借勤奋与刻苦,在奋笔疾书中提升自我学术素养,在汗水耕耘中磨砺意志品质,厚积薄发,不断拉进自己与“优秀”目标的距离。

专访内容

【迸发青春,锐意进取】

1.学姐,听闻你们班级学习氛围非常好,你觉得一个班级具有凝聚力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在促进班集体中良好学风和凝聚力的构建时又需要做到哪些?

江英:每一次的小组作业、大大小小的比赛、远赴贵州山区的支教,不管做什么我们班级都是彼此尊重、互相包容。有同学笑称我们班七位同学就好像彩虹七色一样,各有绚丽颜色在一起又更是明亮温暖。我想想也觉得很有道理,我们七人中有机智灵动型(比如伍涛和王楚楚)、有细水长流型(比如朱梅萱)、拼命三郎型(像孙岩松和石桂云),还有比较活泼气场强大型(比如李梦婷),每一位的特质都很不同,但是却能成为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但是这更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努力。

团结是班级凝聚力的前提,在团结的基础上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次汇报、打好每一场比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相互扶持。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最重要的是不要过于计较一时、个人得失,偶尔做先锋、偶尔做后勤,包容他人也被他人包容才能走得更久。

朱梅萱:一个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向心力”。就我们班而言,一方面,我们七个都非常有进取心、有爱心,志同道合且相互关爱与包容。好在我们拥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班长,她做事认真负责、能够照顾他人情绪,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此外,我们会不定期地自发开展“沟通交流会”(或群聊或出行或聚餐),且集体活动鲜少有人缺席,都心照不宣地遵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两年来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学习与生活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研究生阶段的时间自由度较高,作为班级的一员,最主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正视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优势与不足,不卑不亢,找准发展目标,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学习他人之所长、用一颗宽容爱人之心去包容他人之所短,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石桂云:说到班级的凝聚力,最主要靠每一个人的自觉性,研究生班级的7个人,来自五湖四海,各有特色与优势,大家将自己的特色与特长放在一起,自觉地拧成一股绳,就变成了大家所说的班级凝聚力,这一股力量对我们班每个人都很重要,因此两年来我们彼此的进步都很大。不管是日常学习汇报时,参加比赛时,赴贵州支教时,我们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7个人自觉地把自己任务完成,所以在大家眼中我们7个人是一个具有超强凝聚力的团体。

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我没有做出特别的贡献,由于跨专业的原因,前期更多关注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完成自己的导师布置的任务,以至于大家都说我很拼,我自己也逐渐步入“拼”这种状态,也慢慢习惯和喜欢早起去实验室509,而且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与相互督促,共同进步。而且刚开始我的脾气火爆执拗,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但是在一次次学习汇报、一次次参赛,一次次集体活动,我们在一次次的磨合中、锻炼中相互包容与鼓励,感情也变得日益深厚。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我个人就是在促进班集体中良好学风中做好自己,把学习任务完成,鼓励大家一起进步。像松哥和英姐比较具有组织力与号召力,我就是属于慢慢干和追随者。

2.在六盘水的支教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将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特长应用到九归小学的支教过程中去的呢?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江英:在支教过程中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特色,首先为全校的教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其次为小朋友开展了信息技术普及课程,最后对当地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电脑都很陌生,我当时比较惊讶的是,当中有很多老师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那天,有个老师对着电脑左动动右动动,我走过去询问他是不是要寻求帮助,他才羞怯地问我,电脑怎么开机?我当时都懵了,贫困山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竟是这样?后来,我仔仔细细地指导他每个细节,他才慢慢学会了电脑了开机。在那边我们比较熟悉的李亮老师,他和我们一般大,我看他经常对着电脑做账,我就问他,怎么一直是你在做呀?为什们你们学校的所有财务报销和所有文档提交都是你在做呀?他只微笑着说了一句,因为其他老师都不会呀……

后来我们就系统地开设各类信息技术课程,从最基础的打字教起,每个支教的小伙伴都负责一个章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讲,一个小伙伴在讲台上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其余小伙伴就全部在座位上教每一个老师操作,先手把手教学再让他们独立操作。前期会比较痛苦,但这些老师们随着电脑操作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慢慢能够听懂和直接操作了。后面的wordExcel也就能循序渐进地教下去了。

朱梅萱:由于九归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确实较低,我们主要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应用了我们的专业特长。一是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原先学校无此类课程),我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才发现,孩子们对“电脑”几乎是零认知,比我们想象的情况更糟糕,随后我深入了解与思考过后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之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了不少;二是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化教学方式,包括PPT动画演示、视音频的播放等等(因为本校绝大多数教师上课仍旧采用“黑板+粉笔”的模式);三是分WordExcelPPT等若干专题对当地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由于零基础的中老年教师偏多,因此教授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团队12人轮番耐心地进行“手把手”教学,老师们在课后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石桂云:我在九归小学支教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信息化手段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先给九归小学的全体老师展示了信息化的语文公开课,让九归小学的教师了解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侧重凸显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九归教师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设备是用来为教学服务,不是教室里的摆设,其次就是担任低年级学生拼音教学的工作,也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呈现拼音教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呈现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过程的阻碍不是知识点的难易,而是学生胆子小,害羞,课堂上发言少,互动效率低,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方言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后及时调整课堂上教学策略,增加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找到了学生不敢发言的原因,而且鼓励学生慢慢的讲一些普通话,课堂学习氛围后期逐渐活跃,个别学生后来还会主动问教师问题。

  1. 在支教过程中,见到六盘水九归小学的孩子们,有没有哪个学生或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是哪一件事让你感受到的冲击最大?

    江英:让我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有个小孩子跟我们提过,她奶奶说让她读到初一就不念了,就可以打工了。尤其是在我们鼓励小朋友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的时候,很多都回复说家里长辈让读到小学毕业或者读到初中就不要继续读书了,反正读了也没用。对此我们是既震惊又无奈。我后来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读的这么顺利,是因为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是公益性的。是因为政府有给他们提供爱心午餐,每天有四块钱的补贴。是因为上学不花钱,他们才如今学的这么顺利。他们拥有最纯真的笑脸,他们每天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就为了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如果不继续学习是多么可惜!后来我们特意召开了一次梦想班会,跟他们叙述山以外的地方的多么精彩,大学是怎么样的地方,我们将我们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的宣传片播放给他们看。他们在观看时不时发出感叹的声音,他们大声许愿,要来安徽、要读安徽师范大学!要以最好的样子来安徽师范大学见我们,我们就知道我们自己做对了。

    朱梅萱:虽然支教的时间不长,但留给我的感动与感慨是绵长的。举个例子来讲,高年级班上有一名小女孩经常在课间拥抱我并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熟悉以后她告诉我:“老师,你真的很像我妈妈。我妈妈也有你这样长长黑黑的头发,我很想我妈妈。可是她一年最多回来一次,有时候两三年都不回来过年呢。”跟学校老师交流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地有近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即便如此这里的孩子们仍旧像野外向阳而生的生命力旺盛的小花小草一样明媚可爱,有不亚于任何富庶发达地区的小朋友的爱心与梦想。

    记得我们举办过一次关于梦想的主题班会,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在她和哥哥尚且不记事的时候,爸爸去世妈妈远走,两个小朋友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班会上,小姑娘走上讲台大声讲出了自己的梦想:“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带爷爷奶奶去北京旅游,他们把我和哥哥养大真的很不容易;我的第二个梦想是当一个歌星。我只有先实现了第二个梦想,才能挣到钱实现第一个梦想。”当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但我们在场的支教老师都落泪了。

    石桂云:在九归小学支教过程中,有个学生的印象让我最深刻。她黑黑瘦瘦,个头不高,但她很活泼,特别爱笑,大门牙格外可爱,还爱往我们支教老师的怀里扑,她语文课上积极发言,不胆怯;梦想班会上侃侃而谈,对未来充满期待;下课时她也抓住老师一直请教问题。在与她交流时,发现她们家近几年才通电,以前都是靠煤油灯照明,而且她上学每天都要走将近两个小时,听她讲述的事情,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是看着她脚上满是泥土的破洞运动鞋,我又不得不信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回来之后感慨很多,也希望像我们队长松哥说的,希望我们这个支教每年都去,能把它一直做下去,给九归小学的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帮助。

    4.在专业技能的相关比赛中,你觉得哪几个方面的特质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作为教育硕士,怎样加强在研究生期间的实践技能培养?

    江英: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教学技能大赛主要考核的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具体的说就是如何处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技能、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以及结课技能等等,同时还要展示你的教学机智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的处理等等,总之就是一切可以调动来服务于教学的技能。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就是多练习—多写教学设计、多说课,不放弃每一次能参加比赛的机会,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能。

    朱梅萱:我认为需要着重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仪态。首先,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成熟连贯的教学环节之上,同时不可缺乏创意与巧思。只有知识堆砌或串联、未曾对学生学情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设计,无法称之为好的“设计”。其次,尤其在比赛之中,短短时间之内,最能够突出展现个人教学魅力的便是教学仪态,展现教学仪态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信”,站上讲台之后的“胸有成竹”最主要来源于教学者对教学内容较高的熟悉程度以及前期充分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平时便需要抓住实践机会加强训练以积累经验。

    石桂云:我认为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认识自己这几方面能力。在教学技能大赛中的课题来自初高中的教材,因此参加比赛的选手需要熟悉几个常见版本教材,了解知识点的难易情况。其次,要知道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即将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教学,最后,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的教学策略,擅长的教学内容以及不足之处,要对自己准备比赛有清楚的认识,知道如何快速进入比赛的状态,赢得好成绩。如果要加强教学技能,就要落地实践,练习写教学设计,练习无生上课,这两项都离不开前期的模仿学习,后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其中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关注每一个教学流程,还要关注导入时长,导入是否新颖的问题,新课讲解时是否心中有学生,教学评价是否多元化,课后作业是否需要分层设计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无生上课可以采用计时、录音、录像自行练习,还可以请同专业的学生、专家教师来听课、评课,对无生上课的内容与个人的体态进行点评指正。

    5.学姐们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上有什么建议?如何让快要毕业的学弟学妹更快搭上“就业直通车”?

    江英:就业方向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息息相关、我建议在学习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多加锻炼、敢于尝试,有很多种可能在等着大家。要想更快搭上“就业直通车”,除了要对自己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多加了解、锻炼相关技能。更重要的就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年前写好论文初稿,年后修改带投简历,因为34月份很多招聘就已经开始了,如果等到论文的事情完全结束再着手找工作会错失很多的机会。最后针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等问题希望大家意识到焦虑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做好准备、出动出击、解决问题才是上上策。

    石桂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就业面很广的,想进体制内的,既可以考中小学的编制,也可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另外还可以进互联网公司、教育培训公司,还可以考高校的岗位。想要搭上“就业直通车”,前期要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得差不多,不然就业问题会与毕业论文撞车。另外学弟学妹要认清自己的就业方向,准备多份不同岗位的简历,多浏览就业信息的网页,公众号等,及时在网上报名;将自己的简历多打印几份,有专场招聘会要带着简历去听听。另外,不管是进高校,还是进中小学,都需要考试,还是需要静下来多看书。在就业中会面临多次失败,要及时调整心态,失败没关系,跑跑步,散散心,继续坚持,不要放弃任何就业机会。

    6.你们去过扶贫一线支教,也在各中小学见习和实习过,更在全国性的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崭露头角,结合这些个人体验,你认为作为一个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站位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呢?

    朱梅萱: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实施精准教学,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及“因材施教”的实现。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通过对十余所高中的管理者进行访谈,我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学校仍旧将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信息化发展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这就直接导致学校信息化工作者、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与价值得不到保证。但是随着新高考的来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作为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从业者(包括各级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前沿,明确自己的价值与站位,“不宜妄自菲薄”,而要带头打破以往的僵化思想,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这也是我们教育技术人的终身使命。

    7.在师大读研的时光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江英:两年的读研时光,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及自己在学习上、比赛中、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等方面获得的成长。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研究思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两年的时间老师不仅指导我的学术研究、为我提供了各种锻炼自己的机会、更教我许多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理。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厌其烦的跟我交流纠正我论文前进的方向,提供各种建议与帮助更让我受益匪浅。

    朱梅萱:在师大读研的两年时光里,我收获颇丰,把我的经历与经验凝成一句话就是:抓住机遇,逼自己一把,就能变不可能变可能!其实我本科所学是纯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以前从未正式登上讲台讲过课,甚至不知“教学设计”为何物。犹记得院教学技能大赛专业内筛选的时候,我背了多遍讲稿,最后握着教具的手仍旧抖动得不听使唤。经此一役,我开始逃避“讲课”,但感谢我的导师,鼓励我、“逼着”我去尝试去锻炼,经过多次“硬着头皮上”的试讲之后,我总算有点“上道”了,通过了全国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在决赛中还获得了意外之喜。关于我的毕业论文写作,完全是一个“自虐式自我逼迫”的过程,从完全找不到参考资料、找不到突破口的强烈焦虑,焦虑到满脸爆痘、昼夜颠倒,到后期逼着不爱交际的自己突破自我“厚着脸皮”与各学校的领导进行深入访谈与交流,包括这一过程中不定时出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对垒……庆幸我都熬过来了,感谢自己那股不服输的拼劲,让我把最初看似“不可能”的近11万字的优秀硕论变为了“可能”。

    石桂云:在师大读研时光收获的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好的自己,但这得益于各位师长与同学的帮助。读研前只写过一篇论文,就是本科毕业论文,但是读研期间会跟着导师尝试做一些问卷,开始学习视频软件,学习如何做研究的课题,这里真的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清老师,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指导,两年读研中每场比赛,每一篇论文都是手把手的指导,毕业论文也是每个月会把关修改,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还记得去支教前夕王老师把我拉在一旁问我去贵州生活费够不够,要不要给你转点钱。另外感谢17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们,与他们一起披肩奋战的时光终身难忘,他们喊得一声“桂子,加油”如在耳伴,与他们贵州支教成就了我们的“向往的生活”,他们是我两年成长的见证者,同时是两年快乐时光的编织者,愿我们7个青春不老,友谊长存。

  2. 结合你们见习、实习和就业的竞争体验,你觉得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和帮扶上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希望学院能够给你们提供哪些资源能更好地帮助你们就业或者竞争?

石桂云:学院的培养方案很好,有丰富的理论学习,而且研究生学习不是教师讲解书本知识,而是将学习权利下放给学生,让我们汇报学习专题,不仅锻炼我们汇报时的自信,更是锻炼我们搜索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安排充足的时间去中小学实习与见习,让我们充分了解一线教学。另外学院经常开展的学术报告也帮研究生拓展了学术视野,每一次的报告都会收获很多新知识。建议就是建立已经就业的帮扶群,例如我们学院或者专业的已经在高校辅导员就业的人员,可以建立群聊,既可以帮助需要想要就业的备考,也可以给刚就业提供指导,还可以进一步交流工作经验,形成就业帮扶群一条龙服务,还可以增进师大学子的感情。

朱梅萱:学院在学生的培养与帮扶上已经采取了各种丰富且有爱的措施,我认为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里就提一些小小的建议:各类就业讲座可以再多开一些,甚至可以举办一些求职类的竞赛来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另外,学院也可以帮助统计在同一地区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形成校友群组。比如我先前想寻找赴上海工作的女生校友进行合租,就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如果能有在上海工作的安师大校友群,这个问题可能就不难解决了。如果能够组建这样的校友群组,我相信这对以后每一届的毕业生来讲都会是一笔不错的资源。

最后,我想送给各位学弟学妹一句话,这也是我毕业论文致谢的最后一句:不要吝啬给予自己更多的勇气、肯定与信心,要笃信努力和拼搏的魔法,毕竟Tough days dont last, tough people do.(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只要你能坚持下来。)

鸿鹄之志,稳扎稳打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三位优秀毕业生的访谈与沟通,了解到她们在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的路途上,披荆斩棘,挥洒汗水,秉承自我奋进的初心,坚守迎难而上的意志,在人生道路上迸发出坚忍不拔的阳光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他们为自己收获了一方天地,更坚定了自我继续前行的意念和信心,展示了作为一名优秀研究生应具备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书山有路勤为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与可贵品质,值得众多研究生们学习与借鉴。

【文以载道,阅文识人】

《新荷一角》专访是一项由学院倡导,研究生会学研部及其他部门同心协契的品牌栏目。本栏目对我院优秀毕业生学术成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跟踪介绍,通过开展系列人物专访,为优秀学子和同学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将优秀学习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同学们交流,藉以激励我院广大学子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习素养,助力科研兴院的奋斗目标。正可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我院学子在成功的路上,找到一面镜子与你同行,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点击: 编辑:叶方舟 预审:方泓 终审:方泓 添加:叶方舟 时间:2019-08-02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