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徐赟
图/徐如瑾)2019年5月19日19时,我院第九十九次教育学专业论坛正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此次论坛邀请金维才老师和马家安老师作为点评嘉宾,16级肖玉业同学担任主持人。16、17、18级教育学专业全体本科生到场聆听。在主持人强调了论坛的流程和纪律要求之后,专业论坛汇报正式开始。
汇报小组成员分别从社交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和个人体验出发,从不同角度对“社交类短视频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的主题展开研讨,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挖掘。
第一位汇报人刘钦在厘清了“社交类短视频”以及“道德认知”的相关概念之后,结合文献综述,认为“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理论界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相关问题的探讨是比较深刻的”。但聂义岭则直接指出,汇报人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国外,而且国外该类研究的研究对象也并不仅仅单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理论界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相关问题的探讨是比较深刻的”这句话的表述欠妥。吕可则认为,汇报人所提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多是定量研究,但为什么在文献综述中却反映出的研究方法多是一些定性研究?针对这一番番发问,刘钦同学逐个进行解答,与会同学也在这一个个的问题解与答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认识。
第二位汇报人董菁薇在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之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后期的调查结果整理,她分别从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董菁薇汇报完之后,卢晓艺则直接提出质疑,自己在阅读全文之后,对于文中自我评价、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论文中存在的意义不太清楚。葛怡斐也直接提问,汇报人在问题与反思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大学生利用社交类短视频时所暴露出的三个主要问题,但反思后为什么没有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改善这些问题?针对这一连串发问,董菁薇思考许久后,娓娓道来,又为同学们重新梳理了论文中的关键概念及行文思路,逐个开释了同学们的疑惑和质疑。
第三位汇报人李婷婷的汇报主题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类短视频的现状分析》,她以安徽省五所高校为例,具体阐述当代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类短视频的兴趣偏好,使用时段的频率分布,以及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类短视频现状的具体建议。汇报完之后,邓丽提问,在探讨影响大学生对短视频内容选择的因素中,为何忽略了平台选择,动机倾向等相关影响因素?艾晶晶则认为,汇报人对大学生每天观看短视频时长以及观看频率的分析逻辑还不够严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厘清大学生使用社交类短视频的现状。
第四位汇报人沈须晴在分析了社交类短视频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影响之后,紧接着,骆梦指出,汇报人对短视频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内容上存在重复,结构也不够严谨。金维才老师也融入热闹的提问热潮中,他问道,汇报人是如何理解自德与他德的?沈须晴思考许久后,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回应,现场讨论的氛围十分热烈。
最后一位汇报人刘文雅研究的主题是《道德认知偏差对大学生解读社交类短视频的影响》。宋丹丹认为,以道德认知偏差作为影响因子去探索道德认知偏差对大学生解读社交类短视频的影响这一观点过于绝对,而且也没有充分的论证材料来论证两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针对这一发问,刘文雅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支撑,层层例证,重新解读道德认知偏差对大学生解读社交类短视频的影响。
在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纷纷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提出了问题和论文修改建议,参与汇报的同学就这些建议或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激烈的集体讨论环节结束后,进入了精彩的教师点评环节。金维才老师结合了自己对于社交类短视频的理解,认为社交类短视频对于人们的道德认知确实有影响,肯定了小组同学选题的意义,并对汇报同学的论文进行逐篇点评和指导。马家安老师在精读了每位小组成员论文之后,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专业论坛中的成长和进步。他反复强调,同学们在撰写文章时,要时刻注意文章的逻辑体系,全篇论文应当是一个系统的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密不可分,分析事物的联系时,也不能单凭主观去臆定层次。两位嘉宾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重新理解了论文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重要性。论坛中掌声再次响起,在两位老师真诚的建议与期待中,此次论坛也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