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研究生会学研部/文)2017年10月18日-25日,我院研究生会学研部对孙德玉教授进行了随笔式专访,此次专访的主题是:“术人树院,《大学》之道。”专访具体内容如下。
【术人树院】
由主管科研院长聂竹明老师倡导,分配给研会学研部落实,其他研会部门协同。就我院教师已发表优质论文进行宣传,开展有关紧扣教师论文发表主题的人物专访。一方面对其进行精神层面嘉奖;另一方面,进一步勉励我院教师着力提升科研水平,服务科研兴院的主旨。
【人物简介】
孙德玉老师是我校金沙贵宾会尊享每一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他讲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而又鞭辟入里,深受学生的喜爱。
【主旨限定】
最近孙老师的一篇文章《论< 大学>“止于至善”的价值意蕴》在《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关于“止于至善”的深远意蕴,对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孙老师说:“《大学》之道,乃修己治人之道,也即成人之道。而这,正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为此,我院研究生会学研部对孙德玉老师进行了专访。
【专访天地】
1.问:孙老师您在文中对“止于至善”的“止”提到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不止”:不断追求不断修行直至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又是“知止”: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要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还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这与我们做学术似乎有相通之处,您能通俗地给我们学生谈谈这个问题吗?
答:“知止”是明确目标,“不止”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抛弃、不放弃。在我看来,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守住底线),同时还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目标明确、志存高远)。
2.问:文中提到:“明明德,通过自我启蒙,让它光彩照人”。此处的“它”是指“光明的德性”吗?
答:是的,《大学》是思孟学派的作品,讨论问题是从人性善出发的。这也是此学派分析教育的逻辑起点。“明德”往往被私欲所牵连或被外在的不良环境所蒙蔽,难以显露,这就需要人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的修为来“明”“明德”。
3.问:您在文中说“儒家的‘知止’有其深刻的人类主义价值”,该如何理解“人类主义价值”一词?
答: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普世价值”。
4.问:我们看到,您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人经过不断地修身,在现实世界就可以成就理想人格”,您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今天有些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来修养身心,从而保持良好的状态呢?
答:人生要有定力,要有为实现目标而排除各种干扰的信念,既要持志养气,又要存心养性,按照孟子的观点,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才能成就理想人格。
5.问:孙老师您对儒学有很高的造诣,那么在您看来,在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学?它是否还能适应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并对我们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答: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儒学,客观地讲,它也是精糟并存,我们必须去粗存精,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当今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片面地理解和简单地搬抄都是有失偏颇的。从历史上看,儒学也正是在与时俱进因时革新中获得新生的,今天也是如此。
6.问:我们看老师您的文章广而不杂、深而不繁,显示出极高的学术造诣和行文功底,想问老师有什么关于写作的技巧吗?
答:做文章要先积淀,有了积淀后还要沉淀下来,然后再构思、梳理、表达,将一个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就是好文章!
【引经据典】
专访最后,孙老师给予青年学子勉励:做人目标明确了,信念就不会迷失。我以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讲真话、做实事、求真理!
这种精神正是孙老师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在他看来做学问是“积淀—沉淀—构思—梳理—表达”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凭借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地充实、丰富、完善自己。此外,还要将学、问、思辩、行结合起来。正如儒家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价值旨归】
我院发扬“铸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恪守“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科研人才培养及学术梯队的建设和优化。望广大研究生能从各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不断地完善自我,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在专业领域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文章阅读链接:
/uploads/20170925/20170925145320_33952.pdf